efbc91efbc92efbc94.jpg

「你要去哪?」「滿洲里。」

「幹啥?」「看大象。」

「那跟你啥關係?」「沒關係。」

既然沒關係為什麼要去?可能就是因為沒關係才想去。

 

2018 年初在德國柏林首映的 大象席地而坐 (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胡波指導、編劇、剪輯,這是年僅 29 歲的他的處女作,同時也是遺作。那天晚上在華山光點看完電影,我只能說:「心情很糟。」老實說,長達 4 小時的片,從任何角度來講我都會說他得獎是實至名歸,歸於他的直接、他的細膩、他的誠實。但,這部片適不適合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映,其實我真的打上大大的問號。如他所表達的:「活著就是痛苦」,但認清了這個事實,難道你的人生就會比較快樂?還是,更痛苦?

在這裡,先不破梗結尾,這個有雷的影評兼感想,會慢慢鋪成到結局。文長、爆雷,請斟酌  

tumblr_p8rz4qudtE1tp8pkjo1_1280.png

開頭很有趣,小區裡的每戶人家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但同樣破碎與痛苦,角色之間的對話滿是衝突與傷害。于城、韋布、王金、黃玲 四個主角依序開始了日常,看似完全沒有關聯的角色卻在劇情推進中巧妙又毫無違和感的連結起來。

整整四小時的片,主角臉上完全沒有一絲笑容,唯一露齒笑的瞬間不是來自欺壓別人的快感就是嘲諷生命的無奈。最令我訝異的是,整部片居然就是「一天」,完全沒有辦法想像這一天當中小區可以死多少人、發生多少悲劇。

「滿洲里動物園席地而坐的大象」這個與這小區完全沒有關係的話題,在時間推移中碰巧的都成了四位主角的心之所向。你說,為什麼要去看大象?跟他們有什麼關係?胡波還是一句「沒關係。」正因為沒關係,所以主角們有了「想象美好」的動力。

另一個特別的是,四小時並不是因為劇情很緊湊,而是因為有非常多的長鏡頭,長到我左右兩旁的同事都各睡了5 - 10分鐘,卻完全沒有出戲。胡波運用了非常多的長鏡頭,將每一幕的情緒緩慢的堆疊,一直推到滿了才換下一幕。一開始真的讓人坐立難安,因為太折騰了,但久了就習慣了,甚至覺得長鏡頭的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不足。因為隨著劇情往下走,需要消化的資訊與情緒就越多,多到還沒時間吸收就跳了下一幕,又有新的刺激、新的難受與痛苦。特別是到最後三大一小終於前往滿洲里,在大巴上,那條公路我真的覺得可以再拍更久,我說不出為什麼,只覺得不夠,就是不夠。

「大象席地而坐」其實跟過去一些反權威、反禮教的電影很相似,他就是小人物的日常、小人物的對話,就是你我的周遭,可是卻有好幾幕的情緒堆疊到最後,角色的爆發讓我覺得過度了,過度到就像是胡波就是要出戲跟你說:「人生很痛苦!」

再來這部片我覺得很棒的是,胡波用四小時反映了社會真實的樣貌:敬老院被社會遺忘的老人、火車站賣假票的騙子、常見的校園霸凌、家庭管教的不當手法、婦女職場歧視、階層的貧富差距與人吃人的模樣、北漂幾年卻依舊工資兩三千、學區房兩三倍的房價與孩子們競爭的求學環境。就是這些最真實的樣子、最平淡的顏色與表情、最樸實的語句與場景,這就是這個社會的寫實,他很棒,因為他很真實。

最後,我喜歡胡波的真實與直接。不同於其他描述人生痛苦的電影,他沒有過多的隱喻、沒有任何特效。他就是這麼直接,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事件、每一個生命故事,都直接到讓人無法招架卻大呼過癮 (聽起來有點變態對不起)。其實片長與手法可能就反映了胡波想談的「人生樣貌與意義」,我們常常花很多時間在一件事上,去思考、去痛苦、去害怕,就像我們花了時間在這難熬的長鏡頭,我們痛苦了很久,等待了很久,但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長鏡頭,沒有結尾,沒有開頭,我們就這樣依舊深陷其中,一個接著一個。

photo.jpg

四個主角分別帶著不同的生命經驗,卻因為生活中的大小事、居住地、人際關係而交織、熟識、結仇、釋然。出乎我意料的是,整部片最正向的人居然是韋布,只有他,依然堅持前往「滿洲里的大象」,不管前往滿洲里的路上遇到多少挫敗,他依然「保有希望」,縱使結局可能是場空

四個角色也分別帶出「階層」這個議題,胡波用直接的故事描述與關係讓我們看到不同階層人的樣貌、住宅、日常。像是韋布跟副主任說的話、像是黃玲的家跟副主任的家、像是于城跟前女友的對話、像是王金跟腦殘大白狗主人的對峙 (我走心了對不起) 。

在這階層當中,除了衝突之外,有趣的是:「我們都是討命者,也都是逃命者。我們同時在追,也同時在逃。」韋布傻傻地幫黎凱討一個公道,卻同時想逃離家中的壓迫;王金理直氣壯的討小白狗的命,卻也在逃子女即將拋棄自己的命運;黎凱討于城的命,卻也在逃這個社會不在乎他的心理壓力;于城找韋布討自己弟弟的命,卻同時在逃自己背叛朋友的這個良心譴責;于帥在校園霸凌同學,卻是在逃自己童年被哥哥欺負的陰影;女主我原以為只是在夾縫裡求生存的可憐女孩,沒想到最後也爆發討了副主任的背棄,但同時他也在逃離母親帶給他的這個家裡環境。離開電影,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同時身兼兩個角色,有時追著人討命,有時連頭也不敢回的拼命逃離。再放遠一點談,我們每個人都是加害人,卻同時也可能都是受害者。

983_201813696_1-formatkey-jpg-w983m.jpg

整部片當中有非常非常多的句子我都很有感覺,憑印象寫下來了幾句,有些做點延伸。越到後面越黑,請斟酌。

每個世代的日常都一樣。讓我想到當初系上教授講的,他說王陽明當時就寫說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過去的人都經歷過了,現在的我們只是重複經歷著,沒什麼不同,真的沒什麼不同。

有一個人一天到晚被欺負,有一天他在河邊抓了一隻貓、一堆磚,就這樣慢慢的把貓砸死,貓跟他被欺負有關係嗎?沒有。可是他那時笑的快活。我是該阻止的,但我沒有,因為這樣就等於和他產生關係,所以我就站在旁邊看,但我那時也有感到快活。恩,現在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談虐待、談霸凌、談旁觀者效應,誰不是?

人是怎麼看待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的?有趣的是黃玲問副主任她對韋布的疑問,但影片後段,黃玲又怎麼看待自己身上發生的事?這感覺不就是她看韋布,韋布不懂;別人看她,她不懂嗎?

我自己都過得亂糟糟的哪有精力去營造你想要的一切?我是這樣,你是這樣,都一樣,以後也還是這樣!這是黃玲媽媽對黃玲講的,面對生活上的無力,她怎麼有心力再去照顧孩子?這樣子的吶喊何嘗不是吼出社會中許多人的心聲?這樣說有點不負責任,但也許是真的。同時黃玲對媽媽說:「我的生活真的太痛苦了。」其實也讓我想到,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是最苦的,直到劇中媽媽也喊出了他的苦楚,難道痛苦真的有比較值嗎?難道我們真的是關係當中唯一難受的人嗎?

一定會有辦法的,看看周遭的人,不都活著嗎?雖然是韋布盲目的正向,但也道出人生中淡淡的悲哀,是啊,我們都被生活折騰,折騰半死,但不也都還是苟活著?總有辦法的。

「我和你不是一路人。」「那你和誰是一路人?」「反正不是你。」這對話,對不起我笑了。

你可以去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去,去了就會發現沒什麼不一樣。換一個地方,只是換一個地方痛苦。是啊,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換了環境比較好,但問題不解決就是去那裡等著重蹈覆轍。

我還能怎麼辦?是啊,面對人生,我們還能怎麼辦?要馬繼續、要馬結束。

人活著就是很痛苦。這句話整部片應該不下三次,就不再多說了。

這個世界太噁心了。我以這句話作為這段落的結尾,以這句話當作遺言,我覺得黎凱是整部片死的最棒的一個人。這個論點最後一段再做描述吧。

1542649006-2231279103.png

最後一個段落,想再抒寫幾個過程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再來慢慢做結尾。

四小時的影片,他可以是個悲劇,也可以是個喜劇;他可以是近年來最絕望的片子,也可以是近年來在悲慘劇情中道出最正能量的片子。端看你們怎麼想了!總之,以悲劇來談,過程當中有些場景讓我莞爾一笑,就像生命中的那些巧合,好幾次韋布跟于城的相遇,就是我好像知道你,可是你沒看過我,我好像跟你有關係,但卻又沒有實質關係。明明近在眼前,卻就是差那臨門一腳的有趣,人生好幾幕也是如此吧!

還有些戲,你不知道為什麼會在劇中,明明跟劇情沒關係,就像于城跟前女友吃飯時餐廳突然著火,其實沒著火也無所謂,劇情還是能往下推,但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總是在奇怪的時間點發生無關緊要卻牽動我們情緒的事情,這些狗屁倒灶沒有影響人生的方向,也沒有影響劇情的方向,但卻在過程當中讓我們看到角色的不同面貌,如同你也在一件件的狗屁倒灶事情中發現自己真實的樣子。

還有人生就是喜歡夠慘了還是要再擺你一道,就是沒有最慘只有更慘。波折重重之後終於相聚到了動車站,結果班次取消,無非是莫名其妙的又被上帝開了玩笑。這讓我想起法國片《美麗羅賽塔》最後女主要放瓦斯自殺,結果窮到連煤氣都沒了,想死都死不成,這何嘗不是慘到以為夠慘了結果又被擺了一道?記得發現班次沒了,大巴還不能直達滿洲里,猶豫要不要先去瀋陽換車時,王金想要回家了,韋布追上他對他說:「去看看吧。」真的是呼應電影的副標:「去看看吧。」就是這麼直接,沒有浮誇高調的廣告詞,就是平淡的:「去看看吧。」

王金在車站對韋布說:「我可以告訴你最好的情況,就是你站在這裡,望向那裡,可以看到那裡有什麼,然後想著那裡一定比這裡好。但你不能去,你要留在這裡,才能把事情解決。」這一部份最後一句,我以為他會說:「但你不能去,你要留在這裡,才能想,想那裡一定比這裡好。」人生就是因為保有希望才有可能繼續下去,那種對未知事物的渴望與期待是支持我們在這痛苦生活中的動力。但近期有非常多的作家、網紅甚至是這部電影,都大聲呼籲著跟電影台詞一樣的話:「換一個地方,就是換一個地方痛苦。因為人活著就是痛苦。」我一樣回到開頭對這部電影的疑問,同時也給這些人疑問。當你們不負責任的說出:「一切不會更好」的時候,有想過有多少人最後支撐生命的這個梁柱被你們拆了嗎?也許對人生抱有希望是你們眼中愚昧的行為,但正因為這樣的純真與傻勁,有很多人沒有疑慮的慢慢走到終點,那個他想像中的美好結局。難道認清這個社會白手無法起家、認清這段人生痛苦不會改變、認清「我們還能怎麼辦?」這些人就會比較快樂嗎?這個問題會回到「人生的意義」,真的是沒有人能夠回答的問題,一個人到死都不會知道解答的問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很多人一旦了解了人生是痛苦的,他就再也沒辦法相信痛苦的過程當中一樣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美好的事雖然少,但至少有。

結尾,一行人旅途慢慢的終於抵達滿洲里,韋布在路上搶來的毽子讓一行人有了難得的娛樂,就像上面圖片一樣,是整部片當中難得為數極少的輕鬆場景。突然,響徹雲霄的大象聲發出,真的是大聲到讓人有點措手不及的那種聲響,這「果真不一樣」的滿洲里,就是前面所講的,這部片可以是喜劇、可以散發正能量的原因。當初還沒看之前,我就知道最後有大象叫聲,那時就有人說這是「開放式結局」,但我看完四小時,我有個想法:也許是我比較悲觀吧,我覺得這大象的響徹雲霄是胡波在迎合這個社會。這個社會沒辦法接受悲劇,沒辦法接受人生活著就是漫無長日的痛苦,所以,換個地方,真的不一樣。但老實說,這部片就算沒有看到大象、沒有大象叫聲、就算「滿洲里坐著的大象」是個馬戲團幌子,我想他一樣是成功的片子,因為直接應證了整部片的鋪成,人生就是一條漫漫的長路,就算真的到了滿洲里,大象在哪呢?沒有叫聲難道他就不存在嗎?沒人知道。但是,不管那隻象在哪,我們就只能選擇繼續走,或是登出人生。

最後,四個小時終於結束,在大象的叫聲當中進黑幕,然後開始跑工作人員名單。明明已經坐夠久了,不知道是觀眾腳麻還是情緒太濃,沒有人起身離開,連我也非常認真的把「毫不修飾」的工作人員名單看完。胡波真的可愛,角色名單直接到:「燒垃圾的人、于城喜歡的人...」直率到讓我覺得有趣,這些人有沒有角色名稱,重要嗎?有也好沒有也好,這部片終究會完成。在聽著音樂看著字幕時,我心中在想,為什麼胡波要自殺?難道他不想知道這部片上映之後觀眾的反應嗎?但隨著字幕往上,我好像聽到胡波的遺言:「成了又如何?不成又如何?」就像電影中韋布對于城解釋:「我不想怎麼他,那是個意外。」于城回:「你怎麼想有差嗎?」是啊,不管我們怎麼想,結果都已經是這樣了。對胡波來說,成了,要面對的是大眾、是下一部片在哪、是領獎、是感想;不成,要面對的是人生接下來的路、是自己的情緒、是團隊的失落。這時我想起黎凱的自殺,講了句帥氣的遺言:「這世界太噁心了。」然後槍聲響起。如果成與不成面對的都是未知與漫漫長日還有數不盡的痛苦,那為什麼不選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時間點登出人生?就像黎凱只是想證明他比世界強,也許胡波就是「想做一件事」,事情完成了,滿意了,就可以登出了,在這最美好至少最快樂的時刻。回歸,我沒有資格說胡波選擇自殺的原因,沒有人可以為別人的死下結論,甚至我們也不能去評斷一個人做這事的原因,因為也許沒有這個原因,還是會有這個結果,所以,就讓他停在這裡就好。

有一幕,我忘了確切的句子,但是是在副主任辦公室外面拖地的學生說的話,那個被霸凌、被嘲笑毫不起眼的路人甲說的話,他看著韋布,抬頭笑著說了一句:「人生是一望無際的荒原。」韋布說:「蛤?」路人甲回說:「這本書,《人生是一望無際的荒原》,我看了很感動。」很突然的句子、很不搭嘎的場景,卻好像很直接地又對觀眾講了這句話:「人生,是一望無際的荒原。

沒有終點呢。

 

 更多的不負責任影評請看這裡:

【電影】大娛樂家 | 給不被社會接受的你

【電影】擺渡人|身為一個擺渡人

 

(圖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Michelle 法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