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文長慎入。
# 前言:
「好玩嗎?」許多人都這樣問我,但老實說我不會用「好玩」這個詞來形容交換的這一年,對我來說,這一年就像是「高頻率的發生了好多事情」,是很充實、很特別的一年,有許多的第一次發生,也有許多特別的體驗,更認識了很多一生都不會忘記的人。雖然我逼自己每天寫了日記,但我知道有很多事情與感受是我沒有辦法鉅細靡遺記錄下來的,更沒有辦法在這裡就用白紙黑字寫出來,因為真的太多、太難一次講清楚了,所以這裡就按照我能想到的打吧。只是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我說得再多,都不及你親自體驗的真實。」希望大家會喜歡這篇分享。
# 出發前:
記得當初我是在松山機場看飛機時接到Email通知我可以去法國了,但一路直到我拿到ESSCA寄來的入學通知我才真的有與現實連結的感覺:「我真的要去法國了。」當下是多麼期待但是又很緊張,邊抱著不確定的心情,我開始訂機票、申請學生簽證、填寫ESSCA所有的資料、選課、查地圖、申請住宿、整理行李…一切所有煩人卻又必須的雜事。
在8/16正式上飛機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其實我也做了不少事情,但是有絕大部分的事是在跟台灣道別還有預備自己,我記得當時的我很期待去法國經歷到的所有事、也很焦慮第一次要自己單獨住在外面(第一次離家就住到國外住一年中間還不回家)、更緊張自己沒辦法在語言上與別人平起平坐(我當時只學了42小時的法文,連數字都會聽不懂的狀態)、最後是難過我大三的一整年要錯過所有在台灣可能會發生的好事與壞事。
縱使這段倒數的日子百感交集又很難熬,我仍然期許自己不要讓這一年白白浪費掉,要盡可能的體驗所有事情,最重要的是要「記錄下來」,因為我知道:「人生很難再有這樣一年讓我去安排了」,所以我也開了一個部落格,要求自己拍照、紀錄,邊寫遊記的同時也記錄自己的交換時光。
(2015.08.16 台灣桃園機場候機中)
# 初到異地:
其實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自己搭飛機、第一次轉機、第一次到歐洲,身上綁著一大堆錢(由於開戶需要一段時間,所以身上帶了二至三個月的生活費),使我整整13小時都只敢黏在座位上沒有去過廁所。到了巴黎戴高樂機場,我緊張的拖著總重30公斤的兩件行李順利的到了火車大廳等待與我要在這裡碰面的學姐,斷斷續續的WIFI讓我更緊張了,用結巴的英文點了我在法國的第一樣食物——咖啡與馬芬蛋糕,邊埋怨著物價很高邊等待著學姊,還好一切順利,就這樣搭著超貴TGV看著青青草原來到我們居住的城市——昂熱(Angers)。
搭了輕軌到我們宿舍的那個車站下車,小小迷路了一番才找到正關著大門午休的宿舍,哪都不敢去的我們只好餓著肚子等兩個小時,還記得路上連鳥叫的聲音都一清二楚,因為是個大學城,8月根本就沒有人在這裡,拖著行李時還有吵雜的輪子聲,當我們一駐足,連針掉落的聲音都聽的到。隨後在半英文半法文的情況下我們都順利入住了,就開始過著很新鮮的法國生活。
剛到Angers的我們,每天都走15000步來熟悉這座小城市,我們因為比Welcome team的表訂日期早到,所以就獨立的辦了手機、探索便宜家樂福、找到去學校的路、開始用法文跟店家溝通然後慘敗再戰,畢竟那是個法國人連英文123都不會講的城市,這段日子,是一整年下來我覺得我們最獨立最了不起最有動力的一段日子,頭過身就過,都學會settle down了,還有什麼更困難的?
開學前的這段日子很特別,是一段等待與準備的日子,我們等待著開學也準備著開學,更忙著調時差習慣不同的步調:法國的日照時間很長,太陽到9點還不下山;出門走到市中心就像是走在童話故事裡面一樣,石頭地板與中古世紀留下來的建築都很像我在作夢;生活周遭除了從學姐跟我自己口中說出來的中文之外,我只會聽到無法理解的法文跟好流利的英文;開銀行帳戶、申請房補資料的程序很繁瑣又攏長,但是除了等待我們也無能為力;開學前的每天晚上都有新朋友要認識,你好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就開始無限輪迴,外加每天都是去酒吧party就很燒錢卻不能不去,因為不去你就不認識別人,別人也不會認識你;遇到native speaker我的英文就開始無限變爛,然後我就快要變成啞巴了,還有好多的第一次跟很不平常的體驗都持續地在這段日子裡發生,然後我們也都默默的習慣著、被同化著、被迫接受著,接著就是First day of school了。
(第一次走路去大家家樂福扛著一堆東西回家)
# 在昂熱的第一學期:
ESSCA總共有四個校區:昂熱是校本部,接著是巴黎、布達佩斯與上海。由於是商學院的緣故,對學生的安排與每學期的行事曆都與一般大學不同,在ESSCA,本地生大一大二用法文學習所有大學必備知識,到了大三之後學校要求所有人用英文來上課,這也是方便交換生入班學習的一種方式,接著到大四他們必須離開舒適圈,去實習也好、去交換也好,總之他會逼迫你離開你所待的環境,去磨練、闖蕩。交換的期間,第一學期我們都選擇選擇最安全的校本部,而這一年過完我也認同這個想法,因為在這裡,一學期有破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生,學校對交換生的幫助也很完善,會教你選課、請銀行來學校收資料方便開戶、有Welcome team帶我們辦交通卡、帶我們熟悉城市、辦活動讓我們熟悉彼此、有學生餐廳、有圖書館、有看起來還是學校的建築物,對於交換生的照顧可說是無微不至,當然設備部分就不用說了,很舒適、先進,還有正在籌備的健身房呢!
在ESSCA,每個學生最少必須選30ECTS(台灣15學分)的課,大致上是5門,身為心理系學生的我來到一所商學院,撇除我沒有基礎的Finance課程,我的選擇也所剩無幾,因此第一學期我選了:Operation management、Wine marketing、 French、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ocial innovation,而法國上課的模式應該就屬於台灣人很崇尚的那種:「自由風氣」,老師會與學生交流意見,他們希望你講得越多越好,外加報告跟作業該有的還是會有,上課教室裡面幾乎都是Apple的筆記型電腦(但我不是),然後期末考也都是開放式的答題,但老實說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我來說並不是特別新鮮,因為本身系上的上課風氣也是屬於此類,因此我去那邊學習較多的是用英文來學習,同時也學習跟不同國家的同學共同作組作業,然後在繳交報告時揣測老師的口味,畢竟文化真的不同,這也是我看見分數後深深體會到的。接著我印象最深刻的課應該是Wine Marketing,第一堂課老師就問我們為什麼要選?交換生大多數的回答是:好奇、特別、想認識更多葡萄酒文化;但本地生的回答是:家裡是酒廠、曾在葡萄酒代理商上班、未來想要走這條路,這是第一次我看見文化如何影響著人接著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我們看似特別的課程,在這裡卻是他們出社會前必備的知識,很特別。而在這堂課裡前前後後我們學了理論也做了實務,但葡萄酒終究是個大學問,縱使參觀了酒廠也品了酒,現在我還是只會看標籤跟顏色而已,但這仍然是個特別的體驗。
而ESSCA大部分的老師都是外聘的,大多是企業行號的經理或是顧問甚至是老闆,又或是外面的專業講師,因此課表十分彈性,常常前一天就會突然變調,或甚至是早上老師沒有趕上火車就停課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從課表當中找到規律,與台灣按表操課的制式化行程有很大的反差,因此每周我都要好好規劃每天必須做的事情,不然一個不留神周末都會被我浪費掉,就這樣我獲得了安排生活的技能(絕對不是在台灣的安排可比擬的)。
除了學校內的點點滴滴可以分享,還有我第一學期的生活,身為交換生除了要拿到學分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朋友、盡情旅遊與體驗生活。
在生活的部分,昂熱是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城市,我們有學校、有博物館、有餐廳、有教堂、有城堡、有可以野餐的湖、有商場、有市中心、有一條很美的河,這樣的生活環境對我來說很適合居住,而且真的會把自己的小房間當成是家,會對這裡產生依賴與情感,會懷念這個可愛又迷人的小城市。在特定的節日裡面會有攤販跟街頭藝人、偶爾會有馬戲團、也偶爾會出現法國的流動遊樂園,甚至國慶日也會有煙火,或是很有文化氣息地在空地上會有免費可以觀看的表演,能夠生活在這個城市縱使不是很厲害的商業大城,我也感到滿足。
在人際關係的部分,其實很現實的,我的英文就是沒辦法流利到跟native speaker一樣分享所有感受,因此在這的頭幾個月,我也曾因為自己的英文程度哭著趟在床上打回台灣說我想當啞巴,更無法辯駁的是,亞洲人就是長得跟西方人不同,人都喜歡跟與自己相像的人相處,這不是歧視而是本能,縱使我們聊的再來,我們就是不一樣,彼此就是不協調,雖然還是交到了許多朋友,但你就是感受的到:有些什麼東西卡在彼此中間,好像沒辦法像在台灣一樣順利來往,不過如果願意放自己一馬、不小題大作,似乎也沒有那麼大的障礙。
最後在旅遊的部分,由於不是在巴黎,去到歐洲其他國家價錢都必須加上昂熱到巴黎的這段車錢,因此在法國的第一個學期,我連巴黎市中心都沒有去,就是搭著客運或是TGV在法國境內的大小城市各種遊玩,體驗不同的城市風情,然後鍛鍊自己的法文。還好有申辦SNCF一年的青年卡,搭境內火車(TGV)都可以買到還算便宜的票,而且彈性的課表讓我們有時間可以去大大小小的城市,因著這兩點,我去了法國許多城市,那些google map需要放大好幾次才看得到的地方,也因為這樣,法國對我來說不只有巴黎跟昂熱。 (此段腦殘已跳針)
不知不覺,第一個學期就這樣過去了,我習慣了法國的生活步調,讓自己慢慢放慢下來體驗生活的大小事、認識了好幾個不同國家的好朋友、學會了自己打理生活、去了許多的法國城市。時間過得很快,4個月就流逝掉了,記得要離別的前一晚,我們還約了大家在非洲餐廳吃飯,紀念這得來不易的相遇。這一個學期裡面發生了很多事情,也因著這些大事小事我們交換生的關係慢慢緊密,回憶也一一製造著,但是我們都知道總有一天交換學程會結束,但我感謝,因為就算交換的時光結束了,我們還是能從社交軟體上看見彼此的生活,因而想起當時快樂的日子。
12月中,我沒有要回台灣,爸媽反倒要來法國玩,因此我帶著他們展開也屬於我第一次的巴黎與史特拉斯堡聖誕之旅,而聖誕節後至1月初,我安排了17天的北義大利漫遊,由於第一次「出境」旅遊,我很害怕,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只會學了法文,又聽說義大利很危險,因此我上了背包客棧找了兩個不認識的台灣男生,就這樣展開義大利之旅。
(最後一頓在昂熱的聚餐,部分交換的同學)
# 寒冷的轉換期:
距離會改變很多事情,因為距離的拉開,與台灣不管是家人、朋友都有不同的變化,聯絡的頻率改變了、聯絡的人也改變了、在乎的事情也都改變了,因為距離的拉遠,很多的可能就會在當中發生。伴隨著聖誕節的到來,四個月不見的父母搭了13小時的飛機到了法國,而我也一早搭TGV到巴黎機場與他們碰面,展開了寒假的第一趟旅程。
這短短的幾天法國旅行,我帶他們走了法國首都:巴黎(Paris)、法國最有名的聖誕市集: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像童話一般的小鎮:柯爾馬(Colmar),也是第一次到這三個城市的我當然充滿了好奇,一路上我們除了拍照就是閒話家常聊聊這第一個學期所發生的事情,而第一次四個月沒有生活在一起的我們,起初當然是很懷念一起在台北生活的日子,但過了兩三天又開始撿起過去的習慣,三兩句便開始意見不合了。在聖誕節前夕的這趟旅程,除了看了巴黎大大小小的美景、逛遍了史特拉斯堡的聖誕市集、拍遍了柯爾馬的德風傳統建築與小運河,也重溫了與家人相處的感覺,更體會到了時間與距離給人帶來的改變,雖然四個月並不長,但人也是會改變的。
送父母出境搭上飛機之後,我一個人在法國朋友家待了一天,隔天便直接與在背包客棧上認識的朋友搭飛機前往義大利,展開一段為期17天的旅程。從北義大利玩到羅馬最後回威尼斯搭飛機飛回法國,第一次來到其他國家旅遊那種初到異地的感受又再次濃烈起來,原本已經習慣耳邊充斥法文的我,現在又被新的語言包圍,再次學習當啞巴跟文盲,而這一次的旅遊我是戰戰兢兢,跟著安排好的行程走,雖然不是既定的時間流程,但前後順序仍然不馬虎,怕自己漏掉任何一個小地方。同時在旅行的途中,我認識了許多人,我也感謝自己從來不會排斥與陌生人說話,17天裡我認識了至少10個人,與每個人對話、交換想法,有些人是學生、有些是當地移民、有些是旅客,縱使他們是過客,我仍然感謝他們對我的幫助,有可能是一頓飯、有可能是一個順路的陪伴、有可能是一場思想的交換、也有可能只是一個景點的提供,這些,都足以讓我的旅程更加豐富。(其實是有打遊記的,但由於版面不足,只好簡略寫感受。)
在整趟旅程結束的同時,我向義大利說聲:「I will be back.」這個國家充滿熱情、活力、歷史與友善的人,這第一趟的「境外」旅程我只去了旅行書上推薦的大城市,下一次回來我答應自己要去更多更美、更特別的地方。搭著飛機回到了熟悉卻又陌生的環境,拖著行李搭著臭臭的地鐵,我來到了下學期要生活的地方:巴黎——一個所有人都稱著浪漫我卻感受不到的地方。
(隨意附上義大利威尼斯旅遊照)
延伸閱讀:
【寫】這一年我在幹嘛 / What dud I do during 1 year / Part 2
留言列表